扒一扒那些你不一定知道的热泵发展史对于大家来说,进入中国市场十多年的热泵早已不陌生了。氮素,这个“庞然大物”的发展历史,可比想象中更长一点喔。今儿,就来讲一讲咱们热泵的发展史吧! 最初的起源 在1824年,法国物理学家萨迪卡诺发表论文提出“卡诺循环”理论(压缩式热泵),这成为热泵技术的起源。 根据卡诺热机理论,“卡诺热机”是一切工作于相同高温热源和低温热源之间的热机中效率最高的热机,是一种理想热机;“卡诺循环”是一种可逆循环,按照现代的术语来说,是熵保持不变的循环。“卡诺原理”说:“热动力与用来产生它的工作物质无关,它的量唯一地由在它们之间产生效力的物体(热源)的温度来确定,最后还与热质的输运量有关”。 随即1852年英国科学家开尔文(L.Kelvin)提出,冷冻装置可以用于加热,将逆卡诺循环用于加热的热泵设想。这位科学家提出了首个正式热泵系统“热量倍增器”。 而后几十年内,科学家们进行大量研究,更因制冷机的发展为热泵制造奠定了良好基础,20世纪20年代热泵进入初期发展阶段。 1912年瑞士的苏黎世成功安装了一套水源热泵系统,预示着世界上第一套热泵系统面世。 1924年空气源热泵技术发明面世。1927年英国苏格兰安装了第一台空气源热泵并试验其运行情况。(该台热泵以空气为热源作热水供应和采暖使用) 热泵的发展 经历过一小段时间的停滞,20世纪40-50年代热泵进入了迅速发展期,各种家用及商用热泵得以研发并进入市场。 这期间出现了多款具有代表性的热泵装置,例如欧洲1937~1941年应用至学校、医院、办公室和牛奶场等各种热泵装置。 由于全世界范围能源危机的爆发,燃料价格大幅上涨,经过改进发展的热泵以其高效回收低温环境热能,节能环保的特点,重新回归人们视线,成为当时最有价值的新能源产品。 上世纪70年代各个国家纷纷加大对热泵的研发力度,制定了多样发展计划,开拓热泵更广泛的使用用途及技术,至此热泵进入发展黄金时期。 日本、瑞典和法国等国家注重生产以室外空气为热源的小型家用热泵,英国和德国更注重把大型热泵装置用于大型商业和公共建筑物的热回收系统中。 1971-1976年美国热泵产量从8.2万套增至30万套,1977年日本热泵年产量超50万套,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北欧、新加坡等国家产量成倍增长。 热泵在中国发展 热泵发展历史虽长,但中国热泵的发展却相当滞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热泵才得到发展和研究。90年代国家积极引进国外热泵技术和先进生产线,开始大力开发适合国情的热泵装置和热泵系统。 21 世纪初,空气能热水器在我国从广东崛起,在中国逐渐形成完整的热泵工业体系,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热泵迈入市场推广阶段,由于节能环保、安全等优点而迅速普及到酒店、校园、工厂等公共场合。 空气源热泵原理是用少量电能驱动热泵机组,以空气为低温热源,利用空调系统冷凝器或蒸发器进行热交换,通过制冷或者制热循环释放或提取热能,完成热量离开或进入建筑物的转移。 空气源热泵主要通过水循环来实现冷热的传递,终端接口既可以是热水,也可以供采暖或制冷,其中制热水的技术更为简单,采暖或制冷技术(尤其是高寒地区的采暖)难度更高。根据末端连接不同主要分为两联供和三联供产品,其中两联供以采暖和制冷功能为主,三联供与两联供相比增加了供应热水功能。 空气源热泵技术起步时主要在热水应用领域,后随技术更加成熟及我国“煤改气”过程中的大力应用,2016 年后,我国的空气源热泵技术在采暖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可和推广。截至2020 年,空气源热泵在供暖领域应用的占比达52%,超过在热水领域的应用。 近年来因国家煤改电、节能减排等政策推动,人们对环保节能产品的追求,空气能热泵技术的成熟,热泵自然冷媒、变频技术等创新突破,应用广泛的热泵在中国开辟出自己的一席之地,迎来发展春天。 ✩额外知识点:热泵的分类 水源热泵,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双源热泵(水源热泵和空气源热泵结合)。 较为普及的是以空气为热源的家用、工业热泵(供暖、热水、制冷) 2月22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结果。监测显示,对994个饮用水水源地开展的余氯监测中,7个饮用水水源地余氯有检出。 玖零科技拥有一支专业化的研发团队,在短短3个月内,研发出玖零校园·共享饮水小程序2.0版本。 净化直饮水水质标准及服务规范第二次研讨会8月15日在京召开,多位权威专家学者对直饮水国家标准相关细节、技术内容展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