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校节能信息化创新论坛,在京顺利举行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 为进一步探讨校园节能的政策方向,展示先进技术与学校教学实际应用成效及专业解决方案,助力打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由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国家节能中心和中国节能协会指导,中国节能协会校园节能专业委员会主办,成都习相近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和教育装备采购网承办的“年中国学校节能信息化创新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成功举办。 本届节能环保论坛分基础教育和高校两个专场进行。上午基础教育论坛专场,由中国节能协会校园节能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艳芝主持会议,中国节能协会校园节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唐文杰致辞。下午高校论坛专场,由中国节能协会校园节能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陈路林主持会议,北京师范大学期刊社副社长、中国教育后勤协会常务副会长高聚慧致辞。 打造基础教育生态校园 在基础教育论坛上,中国航点集团常务副总经理、航点环境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王子奕作了题为《坚守品质 用心服务——节能技术在生态校园中的应用》专题报告。王院长在报告中重点对生态校园的打造进行了重点阐释,强调要建设好绿色校园、健康校园、环保校园和人文校园。其中,绿色的校园主要是指校园环境建设,平面绿化和垂直绿化,生态屋顶和生态浮岛等。健康的校园是指空气净化,水净化,食品净化,厕所除臭,校园消毒设备等。环保的校园是指节能低耗,清洁能源示范,污水处理技术应用,垃圾分类,环保酵素,雨水收集及海绵校园等。人文的校园是指环境教育——生态科普实践课堂,校园环保社团,环保活动、竞赛和教学,写生及课外实践;教育生态----国学教育实践,非遗传承,家校联动,老师好好教,学生好好学。 发挥高校能源设备运行效能 马运涛博士在高校论坛中分享了《能源革命与能源互联网》的精彩报告。马教授认为,高校节能信息化创新的基本任务是构建能源互联网云平台,完善能源计量设备和数据采集,推进主要能源系统“监、管、控、用、统”一体化集成,开展基于能源互联网的综合能源管理应用场景与投资收益分析。 马博士指出,“互联网+”智慧能源,是一种互联网与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深度融合的能源发展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具有设备智能、多能协调、信息对称、数据互联等主要特征,能够实现较好的经济与环境社会效益。能源互联网旨在建设能源生产消费的智能化体系、多能协同综合能源网络和能源系统协同管控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促进电、气、冷、热等终端能源和网络的数据互联互通,营造能源互联网生态圈,发展分布式能源、储能和充电桩应用,拓展智慧用能和能源大数据服务等应用场景。 马博士强调,高校的节能变革途径主要是提升能源管理水平和能源资产运行效率。在提升能源管理水平方面,高校应该通过能源互联网建设,利用“能耗数据化、数据可视化、管理动态化、节能指标化、决策科学化、服务人性化”,实现由分散能源管理向以集中管控为核心的一体化能源管理模式转变。在改善能源资产执行效率方面,高校应该通过搭建能源互联网云平台,完善底层能源计量和负荷侧物联传感等智能化装置,实现对能源系统设备运行、能耗数据监测分析,负荷优化调度控制等能源的智慧化、精细化管理,改造和优化能源平衡,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最大化发挥能源设备运行效能。 对于高校能源运行费用和人员成本支出的减少,马博士认为,一是通过系统平台调节负荷预测应用和优化管理流程降低能耗,实现节能,减少能源运行费用;二是通过实施采暖、空调暖通、变配电、绿色照明灯系统负荷侧节能改造工程,挖掘用能节费方式与节费空间,为用户降低用能成本,接入平台系统;三是通过系统化手段方便学校能源管理人员的能源溢测和管理操作,节省人力,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益;四是通过建设能源供给侧项目,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建设能源购进成本。 强化政策效应与成果分享 在本届论坛上,北京节能环保中心部长孙干作了题为《十三五期间公共机构节能政策宣讲》的报告。据孙部长介绍,北京市在“十三五”时期能源发展规划中明确的发展目标是: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城乡一体和区域协同的现代能源体系。 为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大力开展,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能源补贴政策。如《关于征集2017年北京市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的通知》《关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征集有关通知》《关于北京市进一步促进地热能开发及热泵系统利用的实施意见》《北京市燃气(油)锅炉低氧改造以奖代补资金管理办法》《北京市完善差别电价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北京市2018年节能监察工作的通知》等。这些文件的出台,都为此工作的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文章分类:
行业新闻
2月22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结果。监测显示,对994个饮用水水源地开展的余氯监测中,7个饮用水水源地余氯有检出。 玖零科技拥有一支专业化的研发团队,在短短3个月内,研发出玖零校园·共享饮水小程序2.0版本。 净化直饮水水质标准及服务规范第二次研讨会8月15日在京召开,多位权威专家学者对直饮水国家标准相关细节、技术内容展开讨论。 |